close

  原標題:從古文經典引用看習近平治國理政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師範大學時表示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他說:“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可以看出他對古典詩詞、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
  縱覽習近平同志過去20年的一些著作,如擔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時的《擺脫貧困》、主政浙江時的《之江新語》和《乾在實處走在前列》,以及自2012年11月份以後的重要講話,我被其中所引用的古文經典吸引,並抄錄下來認真學習。在學習的同時,我又受到了一次傳統文化的熏陶。
  習近平同志不僅古文功底深厚,在學用結合、知行合一方面也做出了表率。從這些古文的引用中可以看出傳統文化與我們黨治國理念的一些內在關聯。
  立足高遠和戰略思維
  在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的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同志指出,學習鄧小平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站在國內大局和國際大局相互聯繫的高度審視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善於從全局上思考問題,善於在關鍵時刻作出戰略決策。可見,戰略思維至少包括幾個要素:全局、整體的視角,發展、變化的視角,關鍵時刻關鍵作為。他引用“審大小而圖之,酌緩急而布之,連上下而通之,衡內外而施之”,說明在行動中需要考慮大小、緩急、上下、內外等諸多因素,實際就是強調從全局、從整體看問題的重要性;引用“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強調要善於謀劃,善於以近見遠、以小見大、以微知著,提高思維的高度和深度;引用“身在兵位,胸為帥謀”,強調要著眼長遠,多思考改革發展的大問題,而不能過於註重個人得失,僅僅將眼光局限在眼前,僅僅考慮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引用“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強調目標貫徹中的遞減效應,啟示我們在制定戰略時要充分運用管理科學的分析方法,力求方案的科學可行;引用“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說明要善於判斷事物發展的趨勢,並要以科學的工作方法和實證態度保證判斷的準確性;引用“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強調判斷是非、作出決策必須以全局利益作標準,摒棄個人、局部得失。
   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
  底線思維是一種思維技巧,核心是估算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並且接受這種情況,註重對危機、風險、底線的防範,凡事從壞處準備,爭取好的結果,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中華民族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在看待、應對患難、危險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智慧,總結出諸多的名言警句,習近平同志對這些名言警句的引用恰如其分地說明瞭其現實意義。如:引用“禍患常積於忽微”,強調細節的重要性,強調忽視細節、微小錯誤的危害;引用“居安而思危,則終不危,操治而慮亂,則終不亂”,強調只有對危機和風險等負面因素進行提前管控,才能“防患於未然”;引用“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指出我們面對複雜形勢應當持有的態度和作風,應當樹立的思考方式。
   腳踏實地和務實精神
  習近平同志履新不久就赴改革開放的發軔之地深圳,重提“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他勤勉務實的作風,體現在帶頭提出、貫徹中央“八項規定”,體現在“老虎”“蒼蠅”一起打的反腐決心,體現在扎實推進改革的步伐,同樣體現在清新、朴實的講話中。如講到文風時,引用“文可載道,以用為貴”,強調作風應言之有物、有的放矢,避免官話套話、誇誇其談。講到學風時,引用“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強調認識事物應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切不可自以為是。講到工作作風時,引用“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強調工作一定要立足實際,從實際出發,務求實效,避免主觀臆測、拍腦門決策;引用“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強調堅持不懈、積少成多、積小成大的道理,我們推進改革正需要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總言之,“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採華名,不興偽事”,不僅是古人行事的準則,同樣也是我們培養求真務實作風的要求。
  民本思想和為民情懷
  中國曆史政治文化中向來有民本的思想傳統,如孟子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北宋張橫渠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這是傳統文化中的寶貴元素,與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方針是一致的,我們應當繼承、發揚這種傳統。習近平同志國學修養深厚,對此自有更深的體會。他引用“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強調勤政為民的重要性,由此也可引申出民主制度建設的重要性,所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正是傳統民本思想的現代體現;尤其是在多次講話中引用鄭板橋的詩句“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教導幹部一定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的位置,切身體察人民的疾苦,凡事以民生為導向;引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強調我們為人民服務應有的精神和態度。通過對這些經典詞句的學習,不僅加深了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理解,更使我們體會到總書記深植內心的為民情懷。
   修身立命和自律意識
  中國傳統士大夫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修身為本。以現代視角理解,加強自我修養,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價值觀、事業觀,同樣是我們提高幹部素質的首要任務。習近平同志引用“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於天下”,強調幹部加強自身修養的重要性,可以說是為政的基本條件。具體而言:“為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修身有幾方面突出的要求:其一,清正廉潔,克己奉公,“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潔身自好、廉潔是對公務人員的基本要求,也是黨取信於民的前提要件;其二,謹言慎行,嚴於律己,“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黨員幹部只有謹慎約束自己的言行,才能樹立起威信,保證政令的暢通;其三,勤勉盡職,敢於擔當,“為官避事平生恥”,這對一些庸官、懶官無疑是最好的警示。
   知人善任和幹部隊伍建設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怎樣是好幹部”“怎樣成為好幹部”“怎樣把好幹部用起來”等問題做了集中的闡述,併在其他一些會議講話中多次談到幹部的培養、選拔、管理等問題,其中同樣引用了大量的古文經典註解自己的觀點。首先,人才工作對於執政至關重要,“尚賢者,政之本也;為政之要,莫先於用人”。其次,對人才要有全面客觀的認識,“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再次,識別、選拔人才有一些標準:以德為先,“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有基層實踐經驗,“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好學精神,“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自省意識,“吾日三省吾身”;清正廉潔,“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
  總之,習近平同志一方面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精華為我所用,另一方面在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基礎上,給一些古文經典賦予了極具時代性、現實性的新含義,融會貫通,恰到好處,值得我們反覆學習思考。(文章來源:《學習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l24hlpz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